临床医学检验技术(师)考试大纲
时间:2021-09-07 16:29:27
科目:1.基础知识;2.相关专业知识;3.专业知识;4.专业实践能力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血液生理概要 | (1)血液组成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血液理化性质 | 了解 | 1,2 | ||
| (3)血液特性 | 了解 | 1,2 | ||
| (4)血液生理功能 | 掌握 | 1,2 | ||
| 一、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| 2.采血方法 | (1)静脉采血法 | 掌握 | 3,4 |
| (2)皮肤采血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真空采血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5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3.抗凝剂选择 | 掌握 | 1,3 | ||
| 4.血液涂片制备 | (1)载玻片的清洁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血涂片的制备 | 掌握 | 3,4 | ||
| 5.血液细胞染色 | (1)瑞氏染色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吉姆萨染色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6.方法学评价 | (1)血涂片制备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血液细胞染色 | 了解 | 3,4 | ||
| 7.质量控制 | (1)血涂片制备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血液细胞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概要 | (1)红细胞生理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血红蛋白 | 了解 | 1,2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二、红细胞检查 | 2.红细胞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6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3.血红蛋白测定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6)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4.红细胞形态检查 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
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熟练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5.血细胞比容测定 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熟练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6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二、红细胞检查 | 6.红细胞平均指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掌握 | 3,4 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7.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8.网织红细胞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6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|
| 9.点彩红细胞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6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10.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6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三、白细胞检查 | 1.概要 | (1)粒细胞 | 了解 | 1,2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概要 | (2)单核细胞 | 了解 | 1,2 | |
| (3)淋巴细胞 | 了解 | 1,2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|
| 2.白细胞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三、白细胞检查 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
| (6)操作方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白细胞分类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|
| 4.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5)操作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5.白细胞形态检查 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1.概述 | 了解 | 2,3 | ||
| 2.检测原理 | (1)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(2)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四、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| 3.检测参数 | (1)检测参数 | 了解 | 3,4 |
| (2)检测结果及表达形式 | 了解 | 3,4 | ||
| 4.血细胞直方图 | (1)白细胞直方图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红细胞直方图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血小板直方图 | 掌握 | 3,4 | ||
| 5.方法学评价 | (1)仪器性能的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干扰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因素 | 了解 | 3,4 | ||
| 6.临床应用 | (1)部分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
| (2)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检查 | 掌握 | 1,3 | ||
| 五、血型和输血 | 1. 红细胞ABO 血型系统 | (2)ABO血型系统的亚型 | 了解 | 1,3 |
| (3)ABO血型鉴定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4)交叉配血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5)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常见 | 掌握 | 3,4 | ||
| 错误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 红细胞ABO 血型系统 | (6)ABO血型系统主要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
| (1)Rh系统的命名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 红细胞Rh血型系统检查 | (2)Rh的抗原与抗体 | 了解 | 1,3 | |
| (3)Rh系统血型鉴定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交叉配血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(5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6)Rh血型系统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3.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| (1)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 表现 | 了解 | 2,3 | |
| 五、血型和输血 | (2)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依据 | 了解 | 2,3 | |
| 4.自动化血型分析仪 | (1)原理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主要用途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检测特点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 | (1)HLA抗原和抗体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HLA分型方法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HLA检测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6.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 | (1)血小板抗原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血小板抗体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检测方法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7.血液保存液 | (1)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贮存温度和时间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8.输血与输血反应 | (1)输血适应证、输血种类与选择 | 了解 | 2,4 | |
| (2)输血不良反应 | 了解 | 2,4 | ||
| (3)输血传播性疾病及预防 | 了解 | 2,4 | ||
| 1.尿液生成 | (1)肾组织基本结构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尿液生成机制 | 掌握 | 1,3 | ||
| 六、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| 2.尿液检验目的 | 了解 | 2,3 | |
| 3.尿标本采集 | (1)患者准备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标本容器准备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3)尿标本采集种类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尿标本采集质量管理 | 掌握 | 3,4 | ||
| 4.尿标本处理 | (1)尿标本保存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七、尿理学检验 | 1.尿量 | (1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
| (2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3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尿颜色和透明度 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七、尿理学检验 | (5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3,4 | |
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尿比密测定 | (2)方法学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3,4 | ||
| 4.尿渗量测定 | (1)定义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5.尿气味 | (1)正常尿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病理性尿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检测方法 | (1)检测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红细胞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2.尿细胞检查 | (2)白细胞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八、尿有形成分检查 | (3)上皮细胞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(4)吞噬细胞 | 了解 | 1,3 | ||
| (5)其他细胞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尿管型检查 | (1)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管型种类、形态和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4.尿结晶检查 | (1)尿结晶形成和检查方法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生理性结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病理性结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尿沉渣定量检查 | (2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
| (3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1小时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操作方 | 掌握 | 3,4 | ||
| 法 | ||||
| (1)定义 | 了解 | 1,3 | ||
| 九、尿液化学检查 | 1.尿液酸碱度测定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5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定义 | 掌握 | 1,3 | ||
| 2.尿液蛋白质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定义 | 掌握 | 1,3 | ||
| 3.尿液糖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定义 | 了解 | 1,3 | ||
| 4.尿液酮体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九、尿液化学检查 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应用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5.尿液胆红素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6.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4 | |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7.尿血红蛋白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5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8.尿液本周蛋白检查 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9.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 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参考值 | 了解 | |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10.尿液蛋白电泳 | (1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参考值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12. 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 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九、尿液化学检查 | 13.尿液人绒毛膜促 性腺激素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了解 | 3,4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掌握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14.尿 液 TammHo rsfal蛋白测定 | 了解 | 1,3 | ||
| 15.尿液α1微球蛋白测定 | 了解 | 1,3 | ||
| 16. 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 | 了解 | 1,3 | ||
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|
| 17. 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 | (2)检测方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参考值 | 了解 | 2,4 | ||
| (5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尿液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 | 了解 | 1,3 | ||
| 18. 其他化学物质检查 | (2)尿酶 | 了解 | 1,3 | |
| (3)尿氨基酸 | 了解 | 1,3 | ||
| (4)尿含铁血黄素 | 了解 | 1,3 | ||
| (5)卟啉尿 | 了解 | 1,3 | 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| (2)检测原理 | 掌握 | 1,3 | |
| (3)尿液分析仪检测参数 | 掌握 | 3,4 | ||
| 十、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| (4)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| 掌握 | 3,4 | |
| (5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6)仪器维护与保养 | 了解 | 3,4 | ||
| 2.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| (1)检测原理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检测参数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十、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| 3.方法学评价 | (1)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与显微镜检 查 | 掌握 | 3,4 |
| (2)尿沉渣分析仪检查与显微镜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标本采集 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标本容器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3)标本采集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2.理学检查 | (1)量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外观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十一、粪便检验 | (3)寄生虫与结石 | 掌握 | 3,4 | |
| 3.化学检验 | (1)隐血试验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脂肪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胆色素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操作方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4.显微镜检查 | (2)细胞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(3)食物残渣 | 了解 | 1,3 | ||
| (4)结晶 | 了解 | 1,3 | ||
| (5)病原生物检查 | 掌握 | 1,3 | ||
| (6)粪便分析工作站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质量控制 | (1)标本采集与运送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显微镜检验的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隐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标本采集与处理 | (1)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标本采集与处理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2.理学检查 | (1)颜色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透明度 | 掌握 | 3,4 | ||
| 十二、脑脊液检验 | (3)凝固性 | 掌握 | 3,4 | |
| (4)比密 | 了解 | 3,4 | ||
| 3.显微镜检查 | 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| 掌握 | 3,4 | |
| 4.化学与免疫学检查 | (1)蛋白质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葡萄糖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氯化物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病原生物学检查 | (1)细菌学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寄生虫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6.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| (1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临床应用 | 掌握 | 2,4 | ||
| 十三、浆膜腔积液检验 | 1. 胸腔、腹腔和心包腔积液检查 | (1)标本采集与保存 | 掌握 | 3,4 |
| (2)理学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化学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 胸腔、腹腔和心包腔积液检查 | (4)显微镜检验 | 掌握 | 3,4 | |
| (5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十三、浆膜腔积液检验 | (6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
| (1)标本采集与保存 | 掌握 | 3,4 | ||
| 2.关节腔积液检查 | (2)理学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化学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显微镜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(5)病原生物学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(6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7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2,4 | ||
| 1.标本采集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精液外观和气味 | 掌握 | 3,4 | ||
| 2.理学检查 | (2)精液量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精液液化时间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精液黏稠度 | 了解 | 3,4 | ||
| (5)精液酸碱度 | 了解 | 3,4 | ||
| 十四、精液检查 | (1)精浆果糖测定 | 了解 | 1,3 | |
| 3.化学检查 | (2)精浆α葡糖苷酶测定 | 了解 | 1,3 | |
| (3)精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(LDX) | 了解 | 1,3 | ||
| 测定 | ||||
| (4)精浆酸性磷酸酶测定(ACP) | 了解 | 1,3 | ||
| (1)涂片检查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4.显微镜检查 | (2)涂片检测指标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精子计数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4)精子形态检查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5)其他细胞 | 了解 | 1,3 | ||
| 5.免疫学检查 | 抗精子抗体检查方法 | 了解 | 2,3 | |
| 6.微生物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7.精子功能检查 | 精子低渗肿胀试验 | 了解 | 2,3 | |
| 8.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 | 了解 | 1,3 | ||
| 9.精液检查的质量 | 了解 | 3,4 | ||
| 控制 | ||||
| 1.标本采集 | 了解 | 3,4 | ||
| 2.理学检查 | (1)量 | 了解 | 3,4 | |
| 十五、前列腺液检查 | (2)外观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酸碱度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检查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3.显微镜检查 | (2)染色检查 | 3,4 | ||
| ①染色检查 | 了解 | |||
| ②非染色检查 | 掌握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标本采集 | 了解 | 3,4 | ||
| 2.一般性状检查 | (1)外观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pH | 了解 | 3,4 | ||
| 十六、阴道分泌物检查 | 3.清洁度检查 | (1)检查方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
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4 | ||
| (1)阴道毛滴虫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4.病原学检查 | (2)真菌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加德纳菌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(4)淋球菌 | 了解 | 2,3 | ||
| (5)衣原体 | 了解 | 2,3 | ||
| 5.阴道分泌物检查的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概述 | (1)适应证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标本采集 | 了解 | 3,4 | ||
| 2.羊水理化检查 | (1)羊水理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
| 十七、羊水检查 | (2)羊水化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
| (1)胎儿肺成熟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3.胎儿成熟度检查 | (2)胎儿肾成熟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胎儿肝成熟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(4)胎儿皮脂腺成熟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(5)胎儿唾液腺成熟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4.先天性遗传性疾 | (1)产前诊断概念 | 了解 | 1,3 | |
| 病产前诊断 | (2)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 | 了解 | 1,3 | |
| 1.概述 | (1)脱落细胞学概念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优点和不足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| (1)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脱落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 | 了解 | 3,4 | ||
| 3.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 | (1)上皮细胞的增生、再生和化生 | 了解 | 3,4 | |
| 十八、脱落细胞检查 | (2)上皮细胞的炎症变性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核异质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异常角化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4.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| (2)恶性肿瘤细胞涂片中背景成分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癌细胞与核异质细胞的鉴别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常见癌细胞类型形态特征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标本采集主要方法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标本采集与涂片制作 | (2)常用的涂片制作方法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固定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常用染色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6.显微镜检查 | (1)涂片观察方法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报告方式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3,4 | ||
| (1)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| 掌握 | 2,3 | ||
| (2)正常脱落非上皮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|
| 7.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| (3)阴道上皮与卵巢功能关系 | 了解 | 2,3 | |
| (4)女性一生中各阶段阴道脱落细胞 表现 | 了解 | 2,3 | ||
| 十八、脱落细胞检查 | (5)阴道炎症细胞学改变 | 了解 | 2,3 | |
| (6)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| 了解 | 2,3 | ||
| (7)阴道细胞学的诊断结果报告方式 | 了解 | 2,3 | ||
| 8.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 | (1)良性病变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恶性病变脱落细胞 | 掌握 | 2,3 | ||
| (1)标本采集 | 了解 | 2,3 | ||
| 9.泌尿系统脱落细胞检查 | (2)尿液正常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泌尿系统良性病变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|
| (4)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|
| 10.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| (1)标本采集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肺部良性病变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|
| (3)肺部原发性肺癌脱落细胞 | 了解 | 2,3 | ||
| 临床血液学部分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概念 | (1)血液学 | 掌握 | 1 | |
| 一、绪论 | (2)临床血液学 | 掌握 | 1,3 | |
| (3)临床血液学检验 | 掌握 | 1,3 | ||
| 2.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| (1)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胚胎期造血的特点 | 掌握 | 1,2 | ||
| 二、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| 1.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 | (2)生后造血器官 | 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
| ①骨髓造血 | 1,2 | |||
| ②淋巴器官造血 | 1,2 | |||
| ③髓外造血 | ||||
| (3)造血微环境 | 掌握 | 1,2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造血干细胞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2.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 | ①造血干细胞定义 | 1,2 | ||
| 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| ||||
| 二、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| (2)造血祖细胞 | 掌握 | 1,2 | |
| (3)造血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| 掌握 | 1,2 | ||
| 3. 血细胞的增殖、 | (1)血细胞的增殖 | 掌握 | 1,2 | |
| 发育与成熟 | (2)血细胞的命名 | 掌握 | 1,3 | |
| (3)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(4)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 律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4.细胞凋亡 | (1)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| 了解 | 1,2 | ||
| (1)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| (2)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骨髓标本的采集 | 掌握 | 2,3 | ||
| (4)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| 掌握 | 2,3 | ||
| 三、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| (5)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6)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①粒细胞系统形态 | 1,2 | |||
| 2.骨髓细胞形态学 | ②红细胞形态 | 1,2 | ||
| ③巨核细胞形态 | 1,3 | |||
| ④淋巴细胞形态 | 1,3 | |||
| ⑤浆细胞系统 | 1,3 | |||
| ⑥其他细胞系统 | ||||
| (2)正常骨髓中形态类似细胞的鉴 别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3)正常骨髓象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 意义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过氧化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四、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| 1.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2)过碘酸雪夫反应 | 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④临床意义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碱性磷酸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4)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四、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| 1.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| ①原理 | 2,3 | 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5)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6)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7)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8)酸性磷酸酶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(9)铁染色 |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结果判断 | 1,3 | |||
| ③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| 3,4 | |||
| ④临床意义 | ||||
| 2.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| (1)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贫血类型的鉴别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五、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| 1.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| (1)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 | 了解 | 1,2 |
| (2)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 | 1,2 | |||
| 2.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| (1)白血病细胞的鉴别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病理性红细胞检查 | 3,4 | |||
| (1)染色体命名 | 1,2 | |||
| 六、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|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| (2)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| 了解 | 1,2 |
| (3)染色体的结构 | 1,2 | |||
| (4)核型 | 1,2 | |||
| (5)核型书写 | 1,2 | |||
| (6)染色体畸变 | 1,2 | |||
| 1.贫血概论 | (1)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贫血的实验诊断方法与步骤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铁的代谢 | 了解 | 1,2 | ||
| (2)铁代谢检测指标 | 掌握 | 2,3 | ||
| 1)血清铁测定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了解掌握 | 3,4 | ||
| 七、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 | 2.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| ②临床意义 | 了解掌握 | 1,2 |
| 2)血清铁蛋白测定 | 了解掌握 | 3,4 | 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3)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| 1,2 | |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3,4 | |||
| ②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4)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 | 3,4 | |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||||
| ②临床意义 | ||||
| 5)转铁蛋白测定 | ||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||||
| ②临床意义 | ||||
| (3)缺铁性贫血的病因、临床特征和 分期 | 了解 | 1,2 | ||
| (4)缺铁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鉴别诊 断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5)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 鉴别诊断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维生素B12、叶酸的代谢 | 了解 | 1,2 | ||
| 3. DNA 合成障碍性贫血 | (2)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、临床特 征 | 了解 | 1,2 | |
| (3)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鉴 别诊断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、病因、发 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| 了解 | 1,2 | ||
| 4.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| ||||
| (2)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及鉴 别诊断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3)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实 验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溶血性贫血概述 | (1)溶血性贫血的定义、分类 | 掌握 | 1 | |
| (2)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1)显示溶血的检验 | ||||
| 七、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 | 1)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| 了解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了解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了解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2)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| 掌握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3)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| 1,2 | |||
| 6.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| ①原理,参考值 | 3,4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4)血红蛋白尿测定 | 3,4 | |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||||
| ②临床意义 | ||||
| 5)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| ||||
| ①原理,参考值 | ||||
| ②临床意义 | ||||
| (2)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 | 了解 | 1,2 | ||
| 1)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| ||||
| 2)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①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②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原理,参考值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③酸化甘油溶血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3,4 | |||
| 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④蔗糖溶血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3,4 | |||
| 临床意义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⑤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3)红细胞膜缺陷检验的应用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②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| 掌握 | 3,4 | ||
|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| 熟练掌握 | |||
| (3)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 | 了解 | 1,2 | ||
| 1)红细胞酶代谢与功能 | 1,2 | |||
| 2)红细胞酶的功能改变与酶缺陷 | 1,2 | |||
| 3)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| 3,4 | |||
| 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了解 | 1,2 | ||
| 6.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| 临床意义 | 掌握 | 3,4 | |
| ②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原理,参考值 | 掌握 | 1,2 | ||
| 临床意义 | 掌握 | 3,4 | ||
| ③G6PD测定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掌握 | 1,2 | ||
| 七、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 | ④丙酮酸激酶测定原理,参考值 | 了解掌握 | 3,4 | |
| 临床意义 | 了解 | 3,4 | ||
| 4)红细胞酶缺陷检验的应用 | 掌握 | 3,4 | ||
| ①红细胞G6PD缺陷症 | 熟练掌握 | |||
| ②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| 掌握 | |||
| (4)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及其应用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1)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| 1,2 | |||
| 2)生理性血红蛋白 | 了解掌握掌握 | |||
| 3)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①血红蛋白电泳原理 | 掌握掌握 | 1,3 | ||
| 参考值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②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原理,参考值 | 1,2 | |||
| 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异丙醇沉淀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1,2 | |||
| 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④红细胞包涵体试验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掌握 | 3,4 | ||
| ⑤HbA2测定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4)血红蛋白异常检验的应用 | 掌握 | 3,4 | ||
| ①血红蛋白病的定义和分类 | 1,2 | |||
| ②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| 3,4 | |||
|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| 3,4 | |||
| 七、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 | 6.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| (5)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及其应 用 | ||
| 1)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| 掌握 | 1,2 | ||
| 2)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| 1,2 | |||
| ①抗人球蛋白试验原理,参考值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临床意义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②冷凝集素试验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掌握掌握 | 3,4 | ||
| ③冷热溶血试验原理,参考值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3)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应 用 | 掌握了解 | 3,4 | ||
| ①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| 了解 | 3,4 | ||
| (WAIHA) | 3,4 | |||
| ②冷凝集素综合征(CAS) | 3,4 | |||
| ③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(PCH) | ||||
| 1.白血病特点 | (1)白血病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
| 八、白血病概述 | (2)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 | 掌握 | 2,3 | |
| 2.急性白血病分型 | (1)细胞形态学分型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免疫学分型 | 掌握 | 2,3 | ||
| (3)细胞遗传学分型 | 了解 | 2,3 | ||
| 九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| 1.形态学检查 | (1)血象 | 熟练掌握 | 1,3 |
| (2)骨髓象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3)FAB形态学分类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2.其他检查 | (1)细胞化学染色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免疫学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十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| 1. M1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74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2. M2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2,3 | ||
| (4)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3. M3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十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| (2)骨髓象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(4)免疫学检查 | 掌握 | 1,3 | ||
| (5)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| 掌握 | 1,2 | ||
| 4. M4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免疫学检查 | 了解 | 1,3 | ||
| 5. M5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6. M6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骨髓象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了解 | 3,4 | ||
| 7. M7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血象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十一、慢性白血病 | 1.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| (2)骨髓象 | 熟练掌握 | 3,4 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4)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| 掌握 | 1,2 | ||
| (5)临床分期和标准 | 掌握 | 2,3 | ||
| 2.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免疫学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1.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十二、特殊类型白血病 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
| (4)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| 掌握 | 2,3 | ||
| (1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|
| 2.毛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免疫学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(5)染色体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(6)电子显微镜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十三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 | 1.概述 | (1)概念 | 熟练掌握 | 1,2 |
| (2)FAB分型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十三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 | 2.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了解 | 2,3 |
| (2)骨髓象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骨髓活组织检查 | 了解 | 1,2 | ||
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|
| 十四、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 | 1.霍奇金病的实验诊断 | (2)组织学分型 | 掌握 | 2,3 |
| (3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|
| (4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|
| 2.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实验诊断 | (2)分类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病理学检查 | 掌握 | 1,2 | ||
| (4)血象、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概述 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
| 十五、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| (2)分类 | 掌握 | 2,4 | |
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|
| 2.多发性骨髓瘤 | (2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临床化学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(5)免疫电泳 | 掌握 | 1,2 | ||
| 1.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 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
| 十六、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| (2)血象与骨髓象特点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其他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2.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 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血象与骨髓象特点 | 了解 | 2,3 | ||
| (3)骨髓活检 | 掌握 | 1,2 | ||
| (4)与慢粒白血病的鉴别 | 了解 | 2,3 | ||
| 十七、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| 1.概述 | 恶性组织细胞病概念 | 掌握 | 1,2 |
| 2.实验诊断 | (1)血象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鉴别 | 了解 | 2,3 | ||
| 1.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诊断 | (1)概念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十八、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| (2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 ||
| 2.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诊断 | (2)分型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血象 | 掌握 | 2,3 | ||
| (4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5)细胞化学染色 | 掌握 | 3,4 | ||
| (6)染色体检查 | 掌握 | 1,2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十八、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| 3.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 | (1)概念 | 掌握 | 1,2 |
| (2)血象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(3)骨髓象 | 掌握 | 3,4 | ||
| (4)血清学检查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1.概述 | 概念 | 了解 | 1,2 | |
| 2.血管壁止血功能 | (1)血管壁的结构与调控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血管壁止血功能 | 掌握 | 1,2 | ||
| 3.血小板止血功能 | (1)血小板结构及特点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血小板生化组成、代谢 | 掌握 | 1,2 | ||
| 十九、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 | (3)血小板止血功能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4.血液凝血机制 | (1)凝血因子种类、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(2)凝血机制(内源凝血途径、外源凝 血途径)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5.抗血液凝固系统 | (1)细胞抗凝作用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体液抗凝作用 | 掌握 | 1,2 | ||
| 6.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| (1)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| 掌握 | 1,2 | ||
| 7.血液流变学 | (1)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特性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 | 了解 | 1,2 | ||
| 8.血栓形成 | (1)血栓类型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血栓形成机制 | 了解 | 1,2 | ||
| (1)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| 掌握了解 | 3,4 | ||
| ①出血时间的原理、临床意义、操作 及注意事项 | 3,4 | |||
| 1.筛查试验 | ②束臂试验的原理、临床意义、操作 及注意事项 | |||
| (2)二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| 熟练掌握了解 | 3,4 | ||
| ①凝血酶原时间(PT)的原理、临床意 义、操作及注意事项 | 3,4 | |||
| 二十、检验基本方法 | 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的 原理、临床意义、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
| (1)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(抗 原检测) | ||||
| 2.血管壁检验 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②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3,4 | |||
| (2)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检测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血小板生存时间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3.血小板检验 | (2)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
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3)血小板聚集试验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二十、检验基本方法 | (4)血小板释放产物测定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5)血块收缩试验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1)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1,2,3 | ||
| 4.凝血因子检验 | ②临床意义 | 2,3,4 | 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2)凝血因子含量与活性测定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3)血浆因子定性试验 | 了解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2,3 | |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1)抗凝血酶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5.生理抗凝蛋白检验 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
| (2)蛋白C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3)蛋白S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狼疮抗凝物测定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6.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2)血浆因子Ⅷ抑制物检测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1)凝血酶时间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二十、检验基本方法 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2)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7.纤溶活性检验 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
| (3)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测定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4)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测定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3,4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5)血浆α2纤溶酶抑制物测定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6)D二聚体检测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 | 2,4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7)血浆纤维蛋白(原)降解产物 | 熟练掌握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8)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| 掌握了解 | 1,2 | ||
| ①原理 | 掌握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8.血液流变学检验 | (1)全血黏度检测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
| ①原理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②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||||
| (2)血浆黏度检测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二十、检验基本方法 | 8.血液流变学检验 | ①原理 | 了解 | 1,2 |
| ②临床意义 | 了解了解 | 2,3 | ||
| ③操作及注意事项 | 3,4 | |||
| 1.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| (1)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| 掌握 | 1,2 | |
| (2)分类 | 掌握 | 1,2 | ||
| (1)过敏性紫癜 | 了解了解 | 2,3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2.血管壁异常性疾病 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
| (2)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(3)其他血管壁异常性疾病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二十一、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(1)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3.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
| (2)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(3)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| 掌握掌握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(1)血友病 | 了解了解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4.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| (2)血管性血友病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(3)维生素K缺乏和肝病所致的凝血 障碍 | ||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3,4 | |||
| (4)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和因子 | ||||
| 缺乏症 | 了解掌握 | 1,2 | ||
| ①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3,4 | |||
| ②实验室检查 | ||||
| 5.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 | (1)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实验室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二十一、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| 6.原发性纤溶亢进 | (1)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了解 | 1,2 |
| (2)实验室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| (1)概述(临床特征等) | 掌握 | 1,2 | |
| 二十二、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| (2)病因及发病机制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检验及诊断标准 | 掌握 | 3,4 | ||
| 2.血栓前状态 | (1)概念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分子标志物检查 | 了解 | 2,3 | ||
| 3.易栓症 | (1)概念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实验室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抗凝治疗监测 | (1)肝素治疗的监测(低分子量肝素 和普通肝素)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测 | 掌握 | 3,4 | ||
| 二十三、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| 2.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| (1)阿司匹林治疗的监测 | 掌握 | 3,4 |
| (2)塞氯吡啶治疗的监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3.溶栓治疗监测 | (1)尿激酶治疗的监测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链激酶治疗的监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(3)tPA治疗的监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二十四、出凝血 | 出凝血试验的方法 | 掌握 | 3,4 | |
| 试验的自动化 | 和原理 | |||
| 临床化学部分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一、绪论 | 临床化学 | (1)基本概念 | 熟悉 | 1,2 |
| (2)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 的应用 | 3,4 | |||
| (1)基础知识 | 1 | |||
| 1.糖代谢简述 | (2)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(3)血糖浓度的调节 | 1,2 | |||
| (4)胰岛素的代谢 | 2,3 | |||
| 二、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| (1)高血糖症 | 3,4 | ||
| 2.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| (2)糖尿病与糖尿病分型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3)糖尿病诊断标准 | 2,3 | |||
| (4)糖尿病的代谢紊乱 | 2,3 | |||
| (5)糖尿病急性代谢合并症 | 3,4 | |||
| 3.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、方法学评价、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| (1)血糖测定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尿糖测定 | 3,4 | |||
| (3)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3.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、方法学评价、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| (4)糖化蛋白测定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5)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葡萄 | 3,4 | |||
| 二、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| 糖C肽释放试验 | |||
| (6)糖尿病急性代谢合并症的实验室 检查 | 3,4 | |||
| 4.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诊断 | (1)低血糖症概念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(2)成人空腹型低血糖 | 2,3 | |||
| (3)餐后低血糖症 | 2,3 | |||
| (4)糖尿病低血糖症 | ||||
| 5.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| (1)糖原代谢异常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糖分解代谢异常 | 1,2 | |||
| (3)G6PD缺乏 | 1,2 | |||
| 1. 血浆脂质、脂蛋白、载脂蛋白、脂蛋白受体及有关酶类的分类、结构、功能 | (1)胆固醇、甘油三酯 | 1,2 | ||
| (2)脂蛋白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(3)载脂蛋白 | 1,2 | |||
| (4)脂蛋白受体 | 1,2 | |||
| 三、脂代谢及高脂蛋白 | (5)脂质转运蛋白和脂蛋白代谢的重 要酶类 | 1,2 | ||
| 2.脂蛋白代谢及高脂蛋白血症 | (1)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、低密度、高 密度脂蛋白代谢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(2)高脂蛋白血症及其分型 | 3,4 | |||
| (1)胆固醇、甘油三酯测定 | 3,4 | |||
| 3. 脂蛋白、脂质与载脂蛋白测定方法评价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(2)高密度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 定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3)载脂蛋白AⅠ、B测定 | 3,4 | |||
| (4)脂蛋白(a)测定 | 3,4 | |||
| (5)各种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| 1,2 | |||
| 1.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、功能和临床意义 | (1)前白蛋白、白蛋白、α2巨球蛋白、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β2微球蛋白、转铁蛋白 | ||||
| (2)α1抗胰蛋白酶、α1酸性糖蛋白、结 | 熟悉 | 3,4 | ||
| 四、血浆蛋白质检查 | 合珠蛋白、铜蓝蛋白、C反应蛋白 | |||
| (3)免疫球蛋白(详见免疫学检验) | 了解 | 3,4 | ||
| 2. 血浆蛋白质测 | (1)血浆总蛋白、白蛋白测定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定、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| (2)血清蛋白电泳及在相关疾病时血 浆蛋白电脉图谱的主要变化特征 | 3,4 | ||
| 3.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| (1)概念、种类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时相反 应进程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五、诊断酶学 | 1.血清酶 | (1)分类、生理变异与病理生理机制 | 熟练掌握 | 1,2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血清酶 | (2)酶活性与酶质量测定方法及其评价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3)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的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五、诊断酶学 | (1)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和其亚型 | 3,4 | ||
| 2.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(2)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氨基转移酶及同工酶 | 3,4 | |||
| (4)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| 3,4 | |||
| (5)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同工酶 | 3,4 | |||
| (6)淀粉酶及同工酶 | 3,4 | |||
| (7)酸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| 3,4 | |||
| 3.酶促反应动力学 | (1)酶促反应 | 熟练掌握 | ||
| (2)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| ||||
| 1. 机体水、电平衡理论、重要电解质检查方法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(1)体液中水、电解质分布及平衡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(2)水、电解质平衡紊乱 | 2,3 | |||
| 六、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 | (3)钾、钠、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| 熟悉 | 3,4 | |
| 2.血气及酸碱平衡紊乱理论、检查指标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(1)血液气体运输与血液pH值 | 3,4 | ||
| (2)血气分析各种试验指标的定义及 其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3)酸碱平衡紊乱分类及如何根据试 验结果进行判断 | 3,4 | |||
| 3.血气分析技术 | (1)仪器原理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标本采集和运送 | 掌握 | 3,4 | ||
| 1.钙、磷、镁代谢 | (1)钙、磷、镁的生理功能 | 掌握 | 1,2 | |
| 七、钙、磷、镁代谢与微量元素 | (2)钙、磷、镁代谢及其调节 | 熟悉 | 1,2 | |
| (3)钙、磷、镁测定的临床意义及方法 评价 | 熟练掌握 | 2,3,4 | ||
| 2.微量元素 | (1)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锌、铜、硒、铬、钴、锰、氟、碘的生理作用与代谢 | 1,2 | |||
| (3)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| 3,4 | |||
| (1)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| 掌握 | 1,2 | ||
| 八、治疗药物监测 | 1.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 | (2)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| 了解 | 1,2 |
| (3)影响血药浓度主要因素与药物效 应 | 熟悉 | 1,2 | ||
| (4)临床上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 床指征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2.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| (1)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常用测定方法种类及原理 | 熟悉 | 3,4 | ||
| 九、心肌损伤 | 1.酶学检查 | (1)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及标志蛋 白的动态变化 | 熟练掌握 | 3,4 |
| 的标志物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酶学检查 | (2)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和同工酶亚 型、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检查在 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方 法评价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1)肌钙蛋白T和I的测定及其在心 肌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、超敏 肌钙蛋白的意义 | 2,3 | |||
| (2)肌红蛋白测定及其在心肌损伤诊 断中的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九、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| 2. 肌钙蛋白、肌红蛋白 检 查 及BNP/NTproB NP | (3)在诊断心肌梗塞和进行溶栓治疗 时,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 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
| (4)BNP/NTproBNP临床应用 | 3,4 | |||
| 1.肝胆生化 | (1)肝脏的代谢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(2)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| 1,2 | |||
| (3)胆汁酸代谢紊乱与疾病 | 2,3 | |||
| (4)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| 2,3 | |||
| (1)酶学检查(ALT、AST、ALP、GGT、ChE)方法学评价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十、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| (2)胆红素代谢产物(血浆总胆红素、 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,尿胆红素及尿胆原)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2.肝胆疾病的检查 | (3)肝纤维化标志物(Ⅲ、Ⅳ型胶原 等)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| 熟悉 | 3,4 | |
| (4)肝性脑病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 | 掌握 | 3,4 | ||
| 3.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| (1)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 | 了解 | 3,4 | |
| (2)糖代谢异常的检查 | 2 | |||
| (3)脂代谢异常的检查 | 3,4 | |||
| (4)各种急、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 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1.肾脏的功能 | (1)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
| (2)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| 1,2 | |||
| 十一、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| (3)肾小管与集合管的排泄功能 | 1,2 | ||
| (4)肾功能的调节 | 1,2 | |||
| (1)内生肌酐清除率、血清肌酐、尿素 和尿酸测定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2.肾小球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| (2)各试验的灵敏性、特异性、测定方 法及评价 | 掌握 | 3,4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有关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的试验 | 了解 | 3,4 | ||
| 十一、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| 3.肾小管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| (2)肾浓缩稀释试验 | 掌握 | 3,4 |
| (3)尿渗量与血浆渗量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4)各试验的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4.早期肾损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| (1)尿微量白蛋白及转铁蛋白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尿酶有关检查 | 3,4 | |||
| 1.胰腺的功能 | (1)外分泌功能 | 了解 | 1,2 | |
| 十二、胰腺疾病的检查 | (2)外分泌功能在胰腺疾病时的变化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2. 胰腺疾病的检查,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| (1)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的方法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胰脂肪酶、胰蛋白酶测定 | 掌握 | 3,4 | ||
| (3)胰腺功能试验 | 了解 | 3,4 | ||
| (4)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诊断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1)甲状腺激素代谢及其调节 | 熟练掌握 | 1,2 | ||
| 1.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| (2)甲状腺功能紊乱与其主要临床生 化改变 | 掌握 | 1,2,3 | |
| (3)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及其临床意义、相关疾病的实验 诊断程序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|
| (1)肾上腺激素代谢及其调节 | 掌握 | 1,2 | ||
| 2.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| (2)肾上腺功能紊乱与主要临床生化 改变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肾上腺髓质激素代谢物测定在嗜 铬细胞病诊断中的应用 | 熟悉 | 3,4 | ||
| (4)血、尿中糖皮质激素代谢物测定 的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十三、内分泌疾病的检查 | 3.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| (1)下丘脑垂体内分泌激素代谢及其 调节 | 1,2 | |
| (2)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与临 床生化改变 | 熟悉 | 1,2 | ||
| (3)生长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| 3,4 | |||
| (1)性激素的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| 1,2 | |||
| 4.性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| (2)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乱与临床生化 改变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性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、相关疾 病的实验诊断选择 | 3,4 | |||
| 十四、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| 1.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方法 | 光谱分析、电泳技术、离心技术、层析技 术、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| 熟悉 | 1,2 |
| 2.酶和代谢物分析技术 | (1)酶质量分析技术、原理和应用评 价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2)酶活性测定方法分类、原理、优缺 点及应用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2.酶和代谢物分析技术 | (3)工具酶的概念、代谢物测定中常 用的指示反应、代谢物测定的方 法分类及其特点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十四、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| 3.临床化学方法的建立 | (1)方法建立的根据 | 熟悉 | 2,3 |
| (2)方法的建立过程 | 3,4 | |||
| (3)方法的评价 | 3,4 | |||
| (4)方法建立后的临床观察 | 3,4 | |||
| 十五、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 |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的类型与性能评价 |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的类型、工作原 理、优缺点及性能评价 | 熟练掌握 | 3,4 |
| 临床免疫学和检验部分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1.免疫学简介 | (2)免疫组织与器官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一、概论 | (3)免疫细胞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(4)免疫分子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(1)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| 掌握 | 1 | ||
| 2.临床免疫学 | (2)移植免疫 | 掌握 | 1 | |
| (3)肿瘤免疫 | 掌握 | 1 | ||
| (4)感染免疫 | 掌握 | 1 | ||
| 3.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| (1)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| 了解 | 1 | |
| (2)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| 了解 | 1 | ||
| 1.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| (1)抗原抗体结合力 | 了解 | 1 | |
| (2)抗原抗体亲和力和亲合力 | 了解 | 1 | ||
| (3)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| 了解 | 1 | ||
| 二、抗原抗体反应 | (1)特异性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2.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| (2)可逆性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(3)比例性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(4)阶段性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3.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| (1)反应物自身因素 | 掌握 | 1 | |
| (2)环境因素 | 掌握 | 1 | ||
| 4.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| 基本类型 | 掌握 | 3 | |
| 三、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| 1.免疫原的制备 | (1)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| 掌握 | 3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免疫原的制备 | (2)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| 了解 | 3 | |
| (3)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 | 掌握 | 3 | ||
| 2.免疫佐剂 | (1)佐剂的种类 | 了解 | 1 | |
| 三、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 | (2)佐剂的作用机制 | 了解 | 1 | |
| 3.抗血清的制备 | (1)免疫动物的选择 | 了解 | 3 | |
| (2)免疫程序 | 了解 | 3 | ||
| (3)动物采血法 | 了解 | 3 | ||
| 4.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| (1)抗血清的鉴定 | 了解 | 3 | |
| (2)抗血清的保存 | 了解 | 3 | ||
| 5.抗血清的纯化 | (1)特异性IgG抗体 | 了解 | 3 | |
| (2)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| 了解 | 3 | ||
| 1.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| (1)杂交瘤技术 | 掌握 | 3 | |
| (2)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与 冻存 | 了解 | 3 | ||
| (1)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| 了解 | 3 | ||
| 2.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(2)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| 了解 | 3 | |
| (3)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 | 掌握 | 3 | ||
| 四、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| (4)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| 了解 | 3 | |
| (1)人源化抗体 | 了解 | 1 | ||
| 3.基因工程抗体制备 | (2)小分子抗体 | 了解 | 1 | |
| (3)抗体融合蛋白 | 了解 | 1 | ||
| (4)双特异性抗体 | 了解 | 1 | ||
| (5)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| 了解 | 2 | ||
| (1)检验医学诊断试剂 | 了解 | 2 | ||
| 4.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| (2)蛋白质的提纯 | 了解 | 2 | |
| (3)小分子抗体的应用 | 了解 | 2 | ||
| (4)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 | 了解 | 2 | ||
| (5)双特异抗体的应用 | 了解 | 2 | ||
| (6)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| 了解 | 2 | ||
| 1.凝集反应的特点 | 概念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2.直接凝集反应 | (1)玻片凝集试验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五、凝集反应 | (2)试管凝集试验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1)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间接凝集反应 | (2)间接血凝试验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(3)胶乳凝集试验 | 掌握 | 4 | ||
| (4)明胶凝集试验 | 掌握 | 4 | ||
| (5)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六、沉淀反应 | 1.沉淀反应的特点 | 掌握 | 3 | |
| 2.液体内沉淀试验 | (1)絮状沉淀试验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(2)免疫浊度测定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单向扩散试验 | 掌握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凝胶内沉淀试验 | ①试管法 | 4 | ||
| ②平板法 | ||||
| (2)双向扩散试验 | 掌握熟练掌握 | 4 | ||
| 六、沉淀反应 | ①试管法 | 4 | ||
| ②平板法 | ||||
| (1)对流免疫电泳 | 了解 | 4 | ||
| 4.免疫电泳技术 | (2)火箭免疫电泳 | 了解 | 4 | |
| (3)免疫电泳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4)免疫固定电泳 | 掌握 | 4 | ||
| (5)交叉免疫电泳 | 了解 | 4 | ||
| 5.沉淀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| 掌握 | 2 | ||
| (1)基本类型及原理 | 掌握 | 3 | ||
| 1.放射免疫技术 | (2)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3)标记物制备及鉴定 | 了解 | 3 | ||
| 七、放射免疫分析 | (4)抗血清鉴定 | 了解 | 2 | |
| (5)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2 | ||
| 2.放射免疫分析 | (1)基本原理 | 了解 | 3 | |
| (2)试验方法及测定方法 | 了解 | 4 | ||
| 3.免疫放射分析 | (1)基本原理 | 了解 | 3 | |
| (2)IRMA与RIA的比较 | 了解 | 4 | ||
| 4.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| 实际应用 | 掌握 | 4 | |
| 1.概述 | (1)荧光的基本知识 | 了解 | 1 | |
| (2)荧光物质 | 掌握 | 1 | ||
| (1)荧光抗体的制备 | 掌握 | 4 | ||
| 八、荧光免疫技术 | 2.荧光抗体技术 | (2)标本的制作 | 熟练掌握 | 4 |
| (3)荧光抗体染色与结果判断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4)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| 掌握 | 4 | ||
| (1)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荧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| (2)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| 了解 | 4 | |
| (3)荧光酶免疫测定 | 了解 | 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八、荧光免疫技术 | 4.荧光免疫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| (1)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 | 掌握 | 2 |
| (2)荧光免疫测定的应用 | 掌握 | 2 | ||
| 1.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| (1)酶和酶作用底物 | 掌握 | 2 | |
| (2)酶标记抗体或抗原 | 掌握 | 2 | ||
| (3)固相载体 | 熟练掌握 | 2 | ||
| 九、酶免疫技术 | 2.酶免疫技术分类 | (1)均相酶免疫测定 | 熟练掌握 | 4 |
| (2)异相酶免疫测定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 | (1)基本原理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2)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4.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1.概述 | (1)化学发光 | 掌握 | 2 | |
| (2)化学发光效率 | 了解 | 2 | ||
| 十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| 2.化学发光剂和标记技术 | (1)化学发光剂 | 了解 | 2 |
| (2)发光剂的标记技术 | 了解 | 4 | ||
| (1)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| 了解 | 3 | ||
| 3.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| (2)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| 掌握 | 3 | |
| (3)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(4)临床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1.生物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 | (1)活化生物素 | 了解 | 1 | |
| (2)生物素标记蛋白质 | 了解 | 1 | ||
| 2. 亲和素、链霉亲和素理化性质与标记 | (1)亲和素及其活性 | 了解 | 1 | |
| (2)链霉亲和素及其活性 | 了解 | 1 | ||
| 十一、生物素 亲和素放大技术 | (3)亲和素 (或链霉亲和素)的标记 | 了解 | 2 | |
| (1)灵敏度 | 了解 | 3 | ||
| 3.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特点 | (2)特异性 | 了解 | 3 | |
| (3)稳定性 | 了解 | 3 | ||
| (4)适用性 | 了解 | 3 | ||
| (5)其他 | 了解 | 3 | ||
| (1)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基本类型及原 理 | 了解 | 3 | ||
| 4.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| (2)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酶免疫测定 中应用 | 了解 | 4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3)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荧光免疫技 术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十一、生物素 亲和素放大技术 | 4.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| (4)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放射免疫测 定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
| (5)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分子生物学 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1.概述 | (1)常用的固相膜 | 了解 | 3 | |
| (2)固相膜的技术要求 | 了解 | 3 | ||
| 2.免疫金标记技术 | (1)胶体金的制备 | 了解 | 3 | |
| 十二、固相膜免疫测定 | (2)免疫金制备 | 了解 | 3 | |
| (1)免疫渗滤试验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2)免疫层析试验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膜载体免疫测定的种类与原理 | (3)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| 了解 | 4 | |
| (4)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| 了解 | 4 | ||
| (5)免疫印迹法 | 掌握 | 4 | ||
| (6)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| 了解 | 4 | ||
| (1)标本的处理 | 了解 | 2 | ||
| 1.概述 | (2)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| 了解 | 2 | |
| (3)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| 了解 | 2 | ||
| (4)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| 了解 | 3 | ||
| (5)质量控制 | 了解 | 2 | ||
| 2.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| (1)组织处理 | 了解 | 4 | |
| 十三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| (2)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 | 了解 | 4 | |
| (1)组织处理 | 了解 | 4 | ||
| 3.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| (2)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| 了解 | 4 | |
| (3)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染色 | 了解 | 4 | ||
| (4)酶免疫组化染色中常用的酶及显 色底物 | 了解 | 3 | ||
| (1)生物素亲和素法 | 了解 | 4 | ||
| 4.亲和组织化学染色 | (2)葡萄球菌A蛋白法 | 了解 | 4 | |
| (3)凝集素法 | 了解 | 4 | ||
| (4)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 | 了解 | 4 | ||
| 5.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| (1)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| 了解 | 1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5.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| (2)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制备的要 求 | 了解 | 2 | |
| 十三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| (3)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| 了解 | 4 | |
| 6.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| (1)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| 掌握 | 3 | |
| (2)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 | 了解 | 2 | ||
| (1)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| 掌握 | 3 | ||
| 1.免疫细胞的分离 | (2)淋巴细胞的分离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3)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 | 了解 | 3 | ||
| (4)T细胞亚群的分离 | 了解 | 3 | ||
| 十四、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| (5)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 | 了解 | 2 | |
| (6)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 | 掌握 | 3 | ||
| 2.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 | (1)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亚群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(2)B细胞表面标志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3)NK细胞表面标志 | 掌握 | 4 | ||
| 3.其他的免疫细胞 | (1)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| 了解 | 2 | |
| (2)树突状细胞 | 了解 | 2 | ||
| 4.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应用 | (1)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 | 了解 | 4 | |
| (2)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的临床意 义 | 了解 | 3 | ||
| 1.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| (1)T细胞功能检测 | 掌握 | 4 | |
| (2)B细胞功能检测 | 掌握 | 4 | ||
| 十五、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| (3)NK细胞活性测定 | 了解 | 4 | |
| 2.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| (1)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| 了解 | 3 | |
| (2)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| 了解 | 3 | ||
| 3.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(1)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测 定法 | 了解 | 3 | ||
| 1.生物学测定方法 | (2)细胞毒活性测定法共同特性 | 了解 | 3 | |
| 十六、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 | (3)抗病毒活性测定法 | 了解 | 3 | |
| (4)趋化活性测定法 | 了解 | 3 | ||
| (5)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2 | ||
| 2.免疫测定方法 | (1)ELISA方法 | 了解 | 4 | |
| (2)流式细胞分析法 | 了解 | 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2.免疫测定方法 | (3)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| 了解 | 4 | |
| 十六、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 | (4)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 | 了解 | 4 | |
| 3.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| (1)临床应用 | 了解 | 4 | |
| (2)特定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| 了解 | 4 | ||
| (3)评估疾病的免疫状态、判断治疗 效果及预后 | 了解 | 4 | ||
| (1)工作原理 | 了解 | 1 | ||
| 1.概述 | (2)散射光的测定 | 了解 | 2 | |
| (3)荧光测量 | 了解 | 2 | ||
| (4)细胞分选原理 | 了解 | 1 | ||
| 2.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| (1)参数 | 了解 | 2 | |
| (2)数据显示方式 | 了解 | 2 | ||
| (3)设门分析技术 | 了解 | 2 | ||
| 十七、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| (1)免疫检测样品制备 | 了解 | 4 | |
| 3.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| (2)免疫分析中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 记染色 | 了解 | 2 | |
| (3)免疫胶乳颗粒技术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(4)流式细胞免疫学技术的质量控 制 | 了解 | 2 | ||
| (1)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 | 掌握 | 4 | ||
| (2)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| 了解 | 4 | ||
| 4.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| (3)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 免疫分型 | 了解 | 4 | |
| (4)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| 了解 | 4 | ||
| (5)AIDS病检测中的应用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6)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 抗原分析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7)移植免疫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1. 血清IgG、IgA、 | (1)血清IgG、IgA、IgM 测定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IgM 测定 | (2)血清IgG、IgA、IgM 测定的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十八、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| 2.血清IgD和IgE | (1)IgD测定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4 |
| 测定 | (2)IgE测定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4 | |
| 3.尿液及脑脊液Ig | (1)尿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4 | |
| 测定 | (2)脑脊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4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4.血清IgG亚类测定及临床意义 | 了解 | 4 | ||
| 5. M 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十八、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| 6.轻链测定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4 | |
| 7.冷球蛋白的检测 | 掌握 | 4 | ||
| 1.概述 | (1)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(2)补体的活化途径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十九、补体检测及应用 | 2.补体总活性测定 | 掌握 | 2 | |
| 3.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| (1)免疫溶血法 | 了解 | 3 | |
| (2)免疫化学法 | 掌握 | 3 | ||
| 4.补体结合试验 | (1)试验原理 | 了解 | 4 | |
| (2)试验方法 | 了解 | 4 | ||
| (3)方法评价 | 了解 | 3 | ||
| (1)免疫透射比浊法 | 掌握 | 3 | ||
| 1.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系统 | (2)免疫胶乳比浊法 | 了解 | 3 | |
| (3)免疫散射比浊法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(4)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和临床 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二十、免疫检验自动化仪器分析 | (1)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仪 | 掌握 | 3 | |
| 2.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| (2)酶联发光免疫分析仪 | 了解 | 3 | |
| (3)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| 掌握 | 3 | ||
| (4)在临床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3.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系统 | (1)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 | 掌握 | 3 | |
| (2)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 | 了解 | 3 | ||
| 4.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系统 | 掌握 | 3 | ||
| 1.概述 | (1)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定义 | 熟练掌握 | 1 | |
| 二十一、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| (2)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1)标本的正确收集及处理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2.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 | (2)标准化操作及流程 | 了解 | 3 | |
| (3)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应用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(4)实验室的环境、设施和设备 | 了解 | 3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3. 质量保证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之间的关系 | 了解 | 3 | ||
| (1)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中常用统计学 方法的选择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二十一、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| 4.常用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| (2)定性免疫检验 | 掌握 | 3 |
| (3)定量免疫检验 | 掌握 | 3 | ||
| (4)半定量免疫检验 | 掌握 | 3 | ||
| 5.免疫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处理 | (1)室内质控数据的评价和管理 | 了解 | 3 | |
| (2)室内质控的局限性 | 了解 | 3 | ||
| (3)免疫检验质量保证的意义 | 了解 | 3 | ||
| 1.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 | (1)链球菌感染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2)伤寒沙门菌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(3)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2.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 | (1)深部真菌感染 | 掌握 | 3 | |
| (2)类真菌感染 | 了解 | 3 | ||
| (1)流感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二十二、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| 3.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 | (2)轮状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
| (3)肝炎病毒感染 | 熟练掌握 | 3 | ||
| (4)冠状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(1)弓形虫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4.先天性感染的免疫检测 | (2)风疹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 |
| (3)巨细胞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(4)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(1)疟原虫感染 | 掌握 | 3 | ||
| 5.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 | (2)血吸虫感染 | 了解 | 3 | |
| (3)丝虫感染 | 了解 | 3 | ||
| (4)华支睾吸虫感染 | 了解 | 3 | ||
| (5)猪囊尾蚴感染 | 了解 | 3 | ||
| 1.Ⅰ型超敏反应 | (1)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| 掌握 | 1 | |
| 二十三、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(2)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| 掌握 | 3 | |
| (3)Ⅰ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2.Ⅱ型超敏反应 | (1)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| 掌握 | 1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2.Ⅱ型超敏反应 | (2)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| 掌握 | 3 | |
| (3)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二十三、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3.Ⅲ型超敏反应 | (1)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| 掌握 | 1 |
| (2)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| 掌握 | 3 | ||
| (3)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4.Ⅳ型超敏反应 | (1)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| 掌握 | 1 | |
| (2)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| 掌握 | 3 | ||
| (3)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1.概述 |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| 掌握 | 3 | |
| 2.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损伤 | (1)自身抗原 | 掌握 | 1 | |
| (2)免疫调节异常 | 了解 | 1 | ||
| (3)遗传因素 | 了解 | 1 | ||
| (1)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 | 了解 | 3 | ||
| 3.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| (2)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 | 了解 | 3 | |
| (3)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| 了解 | 3 | ||
| (1)自身抗体的特性 | 掌握 | 3 | ||
| (2)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二十四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(3)抗ENA抗体谱的检测与应用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4.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 | (4)与小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 与应用 | 了解 | 4 | |
| (5)与RA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 用 | 掌握 | 4 | ||
| (6)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 的检测与应用 | 掌握 | 4 | ||
| (7)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自身抗体的 检测与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(8)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相关自身 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5.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| (1)自身抗体检测的一般原则 | 了解 | 2 | |
| (2)实验室方法的选择及结果的确认 | 了解 | 2 | ||
| 6.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实验检测 | (1)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及临床意 义 | 掌握 | 3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二十四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6.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实验检测 | (2)淋巴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 | 了解 | 3 |
| (3)细胞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| 了解 | 3 | ||
| (4)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| 掌握 | 3 | ||
| 1.概念及分类 | 了解 | 2 | ||
| (1)浆细胞异常增殖 | 了解 | 2 | ||
| 2.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| (2)正常体液免疫抑制 | 了解 | 2 | |
| (3)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造成的病理 损伤 | 了解 | 2 | ||
| (4)溶骨性病变 | 了解 | 2 | ||
| (1)多发性骨髓瘤 | 掌握 | 3 | ||
| 二十五、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3.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| (2)巨球蛋白血症 | 掌握 | 3 |
| (3)重链病 | 了解 | 3 | ||
| (4)轻链病 | 了解 | 3 | ||
| (5)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| 了解 | 3 | ||
| 4.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常用的免疫检测 | (1)血清区带电泳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(2)免疫电泳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3)免疫固定电泳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4)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(1)M 蛋白的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5.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| (2)尿液轻链蛋白的检测 | 掌握 | 4 | |
| (3)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 则 | 掌握 | 4 | ||
| 1.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| (1)免疫缺陷病分类 | 掌握 | 3 | |
| (2)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| 掌握 | 2 | ||
| (1)原发性B细胞缺陷 | 了解 | 3 | ||
| 2.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| (2)原发性T细胞缺陷 | 了解 | 3 | |
| 二十六、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(3)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| 了解 | 3 | |
| (4)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| 了解 | 3 | ||
| (5)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 | 了解 | 3 | ||
| 3.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| (1)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 | 掌握 | 3 | |
| (2)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| 掌握 | 3 | ||
| 4.免疫缺陷病检验 | (1)B细胞缺陷的检测 | 掌握 | 4 | |
| (2)T细胞缺陷的检测 | 掌握 | 4 | ||
| (3)吞噬细胞缺陷的检测 | 了解 | 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二十六、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| 4.免疫缺陷病检验 | (4)补体系统缺陷的检测 | 了解 | 4 |
| (5)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1.肿瘤抗原 | (1)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| 了解 | 2 | |
| (2)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 | 了解 | 2 | ||
| 二十七、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| 2.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 | (1)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| 了解 | 1 |
| (2)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 | 了解 | 1 | ||
| 3.肿瘤免疫学检验 | (1)肿瘤标志物 | 熟练掌握 | 3 | |
| (2)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 意义 | 掌握 | 4 | ||
| 1.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| (1)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| 了解 | 1 | |
| (2)其他组织相容性抗原 | 了解 | 1 | ||
| (1)超急性排斥反应 | 了解 | 3 | ||
| 2.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| (2)急性排斥反应 | 了解 | 3 | |
| (3)慢性排斥反应 | 了解 | 3 | ||
| (4)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| 了解 | 3 | ||
| 3. HLA分型 | (1)血清学分型法 | 了解 | 4 | |
| (2)细胞学分型法 | 了解 | 4 | ||
| 二十八、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| (3)分子生物学分型法 | 了解 | 4 | |
| (1)肾脏移植 | 了解 | 3 | ||
| 4.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| (2)肝脏移植 | 了解 | 3 | |
| (3)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 | 了解 | 3 | ||
| (4)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 | 了解 | 3 | ||
| 5.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| (1)组织配型 | 掌握 | 2 | |
| (2)移植物与受体的预处理 | 了解 | 2 | ||
| (3)免疫抑制措施 | 了解 | 2 | ||
| (1)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的 临床意义 | 了解 | 4 | ||
| (2)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| 了解 | 4 | ||
| 6.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| (3)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的临床意 义 | 了解 | 4 | |
| (4)免疫抑制剂体内药物浓度检测的 临床意义 | 了解 | 4 | ||
|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部分 | ||||
| 767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 微生物、微生物学、与医学微生物学 | (1)微生物的概念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微生物的分类及作用 | 了解 | |||
| (3)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| 熟悉 | 1,3 | ||
| 一、绪论 | (4)微生物学、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| 熟悉 | 1,2 | |
| 2.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、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| (1)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 | 熟悉 | 3,4 | ||
| 3.感染性疾病和临床微生物学的现状、发展和展望 | (1)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发展和展望 | ||||
| 1.细菌的形态结构概述 | (1)细菌的大小、形态与排列 | 掌握 | 1,3 | |
| (2)细菌的细胞结构 | 熟悉 | 1,2 | ||
| (1)肽聚糖结构 | 1,2 | |||
| 2.细胞壁 | (2)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| 熟悉 | 1,3 | |
| (3)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| 1,3 | |||
| (4)细胞壁缺陷型细菌(细菌L型) | 3,4 | |||
| 3.细胞膜 | (1)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| 了解 | 1,2 | |
| 二、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功能 | (2)中介体 | 了解 | 1,2 | |
| (1)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 | 熟悉 | 1,2 | ||
| 4.细胞质 | (2)内含体 | 了解 | 1,2 | |
| (3)核糖体 | 了解 | 1,2 | ||
| (4)质粒 | 熟悉 | 1,3 | ||
| 5.核质 | (1)核质的结构与组成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核质的功能 | ||||
| 6.细胞壁外部结构 | (1)荚膜和黏液层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菌毛和性菌毛 | ||||
| (3)鞭毛 | 1,3 | |||
| 7.芽孢 | (1)芽孢的形成与特性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芽孢的功能 | ||||
| 三、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 | 1.细菌的生理 | (1)细菌的化学组成 | 了解 | 1,2 |
| (2)细菌的物理性状 | ||||
| (3)细菌的代谢 | 了解 | 1,3 | ||
| 768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三、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 | 1.细菌的生理 | (4)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| 熟悉 | 3,4 |
| (5)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| 熟悉 | 1,3 | ||
| 2.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| (1)细菌的遗传物质 | 了解 | 1,2 | |
| (2)细菌的变异 | ||||
| 1.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| (1)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标本的处理 | ||||
| 2.细菌形态学检查 | (1)不染色标本 | 熟练掌握 | 3,4 | |
| (2)染色标本 | ||||
| 四、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| (1)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| 1,3,4 | ||
| 3.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| (2)分离培养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生化反应 | ||||
| (4)鉴定 | ||||
| (1)免疫学检测 | 熟悉 | 2,3 | ||
| 4.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| (2)分子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1,2 | |
| (3)细菌毒素检测 | ||||
| (4)动物实验 | ||||
| (1)抗菌药物的选择 | 熟悉 | 2,3 | ||
| 1.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| (2)纸片扩散法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稀释法 | 掌握 | |||
| (4)E试验法 | 熟悉 | |||
| 五、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| (5)联合药物试验 | 了解 | 3 | |
| (1)抗分枝杆菌药物 | 熟悉 | 2,3 | ||
| 2.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| (2)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 | 了解 | 3,4 | |
| (3)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 验 | ||||
| (1)培养基 | 掌握 | 3,4 | ||
| 3.厌氧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| (2)抗菌药物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方法 | 熟悉 | 3,4 | ||
| (4)质控菌株 | ||||
| 1.概述 | (1)基本概念 | 熟悉 | 1,2 | |
| 六、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| (2)分类等级 | 熟悉 | ||
| (3)命名法 | 1,3 | |||
| 2.细菌的分类方法 | (1)生物学特性分类法 | 了解 | 1,2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六、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| 2.细菌的分类方法 | (2)遗传学分类法 | 了解 | 1,2 |
| 3.细菌分类命名系统 | (1)细菌分类系统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伯杰细菌分类系统 | |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葡萄球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验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七、革兰氏阳性球菌 | 2.链球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验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肠球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验 | 3,4 | |||
| 4.其他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 | (1)触酶阳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| 了解 | 3 | |
| (2)触酶阴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| |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八、革兰氏阴性球菌 | 1.奈瑟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验 | 3,4 | |||
| 2.卡他莫拉菌 | 临床意义、微生物学检验 | 掌握 | 3,4 | |
| (1)分类与命名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概述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九、肠杆菌 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
| 2.大肠埃希菌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3.沙门菌属 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4.志贺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5.耶尔森菌属 | (2)鼠疫耶尔森菌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| 3,4 | |||
| (4)假结核耶尔森菌 | 2,3 | |||
| 九、肠杆菌 | (5)其他耶尔森菌 | 2,3 | 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6.枸橼酸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7.克雷伯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8. 肠杆菌属、泛菌属、哈夫尼菌属 | (1)肠杆菌属 | 熟悉 | 3,4 | |
| (2)泛菌属 | 了解 | 2,3 | ||
| (3)哈夫尼菌属 | 2,3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9.沙雷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0.变形杆菌属、普罗威登菌属、摩根菌属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 假单胞菌属(铜绿假单胞菌、马勒伯克霍尔德菌与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、临床常见的其他假单胞菌) | (1)概述 | 了解 | 1,3 | |
| 十、不发酵革兰氏阴性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不动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产碱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十、不发酵革兰氏阴性菌属 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4.黄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5.莫拉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6.军团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嗜血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十一、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 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
| 2.鲍特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3.布鲁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4.巴斯德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十一、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 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5.弗朗西斯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 弧菌属(霍乱弧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其他弧菌) | (1)分类 | 熟悉 | 1,3 | |
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|
| 十二、弧菌科 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练掌握 | 1,3 | 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弯曲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十三、弯曲菌与螺杆菌 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螺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炭疽芽孢杆菌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|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||||
| 十四、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 | 2.蜡样芽孢杆菌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|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||||
| 3.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十四、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 | 4.阴道加特纳菌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|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||||
| 1.白喉棒状杆菌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十五、棒状杆菌属 | (1)假白喉棒状菌 | |||
| (2)结膜干燥棒状杆菌 | ||||
| 2.类白喉棒状杆菌 | (3)化脓棒状杆菌 | 了解 | 3 | |
| (4)溃疡棒状杆菌 | ||||
| (5)假结核棒状菌 | ||||
| (6)溶血棒状杆菌 | ||||
| (7)杰克群棒状杆菌 | ||||
| (1)分类 | 掌握 | 1,3 | ||
| 1.结核分枝杆菌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十六、分枝杆菌属 | (1)光产色分枝杆菌(Runyon群Ⅰ) | |||
| 2.非典型分枝杆菌 | (2)暗产色分枝杆菌(Runyon群Ⅱ)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不产色分枝杆菌(Runyon群Ⅲ) | ||||
| (4)迅速生长分枝杆菌(Runyon群 | ||||
| Ⅳ) | ||||
| 3.麻风分枝杆菌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|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||||
| (1)分类 | ||||
| 1.放线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||||
| 十七、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2.诺卡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1.概述 | (1)厌氧菌的概念、种类与分类 | 熟悉 | 1,3 | |
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|
| 2.厌氧菌的检验 | (1)标本采集运送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检验程序 | ||||
| (3)检验方法 | ||||
| 3.厌氧球菌 | (1)消化球菌属 | 熟悉 | 3 | |
| (2)消化链球菌属 | ||||
| 十八、厌氧菌 | (3)韦荣球菌属 | |||
| (1)类杆菌属 | 掌握 | 3,4 | ||
| 4.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| (2)普雷沃菌属 | 了解 | 3 | |
| (3)紫单胞菌属 | ||||
| (4)梭杆菌属 | ||||
| (1)丙酸杆菌属 | ||||
| 5.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| (2)优杆菌属 | 了解 | 3 | |
| (3)双歧杆菌属 | ||||
| (4)乳杆菌属 | ||||
| (1)破伤风梭菌 | ||||
| 6.梭状芽孢杆菌 | (2)产气荚膜梭菌 | 掌握 | 3,4 | |
| (3)肉毒梭菌 | ||||
| (4)艰难梭菌 | ||||
| 1.分类与命名 | 分类与命名 | 了解 | 1,3 | |
| 2.钩端螺旋体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十九、螺旋体 | 3. 疏螺旋体(伯氏疏螺旋体、回归热疏螺旋体、奋森疏螺旋体)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4. 密螺旋体(梅毒密螺旋体、其他密螺旋体)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二十、支原体 | 1.分类和命名 | 分类与命名 | 了解 | 1,3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2.肺炎支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二十、支原体 | 3.溶脲脲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4.人型支原体 | 简介 | 了解 | 2,3 | |
| 5.穿通支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分类和命名 | (1)传统的实用分类法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按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 | ||||
| 2.沙眼衣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二十一、衣原体 | (2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3.鹦鹉热衣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4.肺炎衣原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分类与命名 | 分类与命名 | 了解 | 1,3 | |
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|
| 二十二、立克次体 | 2.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熟悉 | 3,4 | ||
| 3.恙虫病立克次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熟悉 | 3,4 | ||
| 4.贝纳柯克斯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4.贝纳柯克斯体 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二十二、立克次体 | 5.埃立克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6.汉塞巴通体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1.分类与命名 | (1)分类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命名 | ||||
| 2.生物学特性 | (1)形态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
| 二十三、真菌学总论 | (2)培养特性 | |||
| (1)标本采集和检验流程 | ||||
| (2)直接检查 | 掌握 | 3,4 | ||
| 3.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| (3)分离培养 | |||
| (4)鉴定 | ||||
| (5)药敏试验 | ||||
| (6)其他非培养检测技术 | |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1.毛癣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二十四、浅部感染真菌 | (1)分类 | 1,3 | ||
| 2.表皮癣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3.小孢子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4. 其他浅部真菌 | (1)分类 | 1,3 | ||
| 二十四、浅部感染真菌 | (糠秕马拉色菌、着色真菌、孢子丝菌)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1.假丝酵母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2.隐球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掌握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二十五、深部感染真菌 | 3.曲霉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4.组织胞浆菌属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3 | ||
| 5.卡氏肺孢菌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6.毛霉目真菌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7.马内菲青霉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二十五、深部感染真菌 | 8.镰刀菌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病毒的基本特性 | (1)形态、结构和组成 | 熟悉 | 1,2 | |
| (2)病毒的增殖 | ||||
| 二十六、病毒学总论 | (3)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| 了解 | ||
| 2.分类与命名 | (1)分类根据与原则 | 了解 | 1,3 | |
| (2)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 | ||||
| 3.病毒感染的检验技术和方法 | (1)标本的采集、运送和处理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| ||||
| (3)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| |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1.流行性感冒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2.SARS冠状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二十七、呼吸道病毒 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3.禽流感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4.副粘病毒科(麻疹病毒、腮腺炎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)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5.其他呼吸道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腺病毒、风疹病毒、鼻病毒、冠状病毒、呼肠病毒) 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了解 | 3,4 | ||
| 二十八、肠道病毒 | 1.脊髓灰质炎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了解 | 1,2 | ||
| 2.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二十八、肠道病毒 | (3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3.新型肠道病毒 | (1)肠道病毒70型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肠道病毒71型 | |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1.甲型肝炎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2.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二十九、肝炎病毒 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3.丙型肝炎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4.戊型肝炎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5.其他肝炎病毒 | (1)庚型肝炎病毒 | 熟悉 | 2,3 | |
| (2)输血传播病毒 | |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1.单纯疱疹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三十、疱疹病毒 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2.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3.人巨细胞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三十、疱疹病毒 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4.EB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5. 人疱疹病毒6、 | (1)人疱疹病毒6型 | 了解 | 2,3 | |
| 7、8型 | (2)人疱疹病毒7型 | |||
| (3)人疱疹病毒8型 | ||||
| 1.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三十一、黄病毒 | 2.登革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3.森林脑炎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1.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练掌握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三十二、反转录病毒 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2. 人类嗜T 细胞病毒 | (2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三十三、其他病毒、朊粒 | 1.轮状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2.狂犬病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熟悉 | 1,3 | 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3.人乳头瘤病毒 | (1)临床意义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了解 | 1,3 | ||
| 三十三、其他病毒、朊粒 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
| 4.细小病毒B19 | (1)临床意义 | 了解 | 2,3 | |
| (2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3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(1)分类 | 1,3 | |||
| 5.朊粒 | (2)临床意义 | 熟悉 | 2,3 | |
| (3)生物学特性 | 1,3 | |||
| (4)微生物学检测 | 3,4 | |||
| 1.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| (1)危险度评估 | 掌握 | 2 | |
| (2)生物安全基本设备 | ||||
| 三十四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| (3)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| |||
| 2.生物安全保障与生物恐怖 | (1)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 | 熟悉 | 2 | |
| (2)生物恐怖 | ||||
| (1)实验室技术 | ||||
| 3.生物安全技术 | (2)意外事故的处理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(3)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| ||||
| (4)感染性物质的运输 | ||||
| 1.消毒灭菌 | (1)概念 | 掌握 | 2,3 | |
| (2)消毒灭菌技术 | ||||
| 三十五、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 | (3)消毒灭菌效果评估 | |||
| (1)医院感染病原体 | 熟悉 | |||
| 2.医院感染 | (2)常见的医院感染 | 2,3 | ||
| (3)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| 了解 | |||
| (4)医院感染调查 | ||||
| (1)青霉素类 | 了解 | 1,2 | ||
| 三十六、细菌耐药性检测 | 1.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| (2)头孢菌素类 | ||
| (3)其他β内酰胺类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4)氨基糖苷类 | ||||
| (5)喹诺酮类 | ||||
| 1.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| (6)大环内酯类 | 了解 | 1,2 | |
| (7)糖肽类 | ||||
| 三十六、细菌耐药性检测 | (8)磺胺类 | |||
| (9)四环素、氯霉素、林可霉素类 | ||||
| (10)合成的抗菌药物 | ||||
| (1)产生药物灭活酶 | ||||
| 2.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| (2)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| 熟悉 | 1,3 | |
| (3)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| ||||
| (4)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 | ||||
| 3.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| (1)耐药表型检测 | 掌握 | 3,4 | |
| (2)耐药基因型检测 | 了解 | |||
| 1.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 | (1)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 | 熟悉 | 3,4 | |
| (2)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 | 了解 | |||
| 三十七、微生物自动化检测 | 2.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| (1)原理 | 掌握 | 3,4 |
| (2)基本结构与性能 | 熟悉 | |||
| (3)工作流程和操作要点 | ||||
| 3.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| (1)微量稀释法试验系统 | 熟悉 | 3,4 | |
| (2)纸片扩散法阅读系统 | ||||
| 1.检验前质量保证 | (1)检验申请 | |||
| (2)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| ||||
| 三十八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| (1)人员 | 2,3 | ||
| 2.检验中质量保证 | (2)试剂 | 掌握 | ||
| (3)培养基 | ||||
| (4)设备 | ||||
| (5)检验过程 | ||||
| 3.检验后质量保证 | (1)检验结果的评审和报告 | |||
| (2)标本的处理 | ||||
| 三十九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| 血液、脑脊液、脓液、痰液、粪便、尿液、生殖道标本 | (1)标本采集 | 掌握 | 3,4 |
| (2)常见的病原体 | ||||
| (3)临床意义 | 2,3 | |||
| 寄生虫学检验部分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寄生虫学及检验概念、范畴和任 务 | 了解 | 3 | ||
| 一、总论 | 基本概念 | (2)寄生现象、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别、 | 熟练掌握 | 3 |
|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| ||||
| (3)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原则 | 掌握 | 3 | ||
| (1)线虫概述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了解了解 | 1 | ||
| ②生活史 | ||||
| (2)似蚓蛔线虫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了解掌握掌握了解了解 | 1 | ||
| 1.线虫和棘头虫 | ②生活史 | 3 | ||
| 二、医学蠕虫 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3)毛首鞭形线虫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掌握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4 | ||
| ②实验诊断 | 2 | |||
| ③生活史 | 3 | |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4)蠕形住肠线虫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掌握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4 | ||
| ②实验诊断 | 2 | |||
| ③生活史 | 3 | |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5)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 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掌握 | 1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②实验诊断 | 掌握 | 4 | ||
| ③生活史 | 了解 | 2 | ||
| ④致病 | 掌握 | 3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2 | ||
| (6)斑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掌握 | ||||
| ②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③生活史 | 1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④致病 | 3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⑥防治原则 | 2 | |||
| (7)旋毛形线虫 | 了解 | 1 | ||
| ①形态 | 1 | |||
| ②实验诊断 | 2 | |||
| ③生活史 | 了解 | 3 | ||
| 二、医学蠕虫 | 1.线虫和棘头虫 | ④致病 | 了解 | 4 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4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(8)其他人体寄生线虫 | 了解 | |||
| ①粪类圆线虫 | ||||
| ②东方毛圆线虫 | ||||
| ③美丽筒线虫 | 了解 | |||
| ④结肠吸吮线虫 | 了解 | 1,2 | ||
| ⑤棘颚口线虫 | 了解 | |||
| ⑥广州管圆线虫 | 了解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(9)棘头虫 | 了解 | 1 | ||
| ①形态 | 1 | |||
| ②实验诊断 | 了解 | 2 | ||
| ③生活史 | 了解 | 3 | ||
| ④致病 | 了解 | 4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4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1)概述 | ||||
| ①形态 | 了解 | 1 | ||
| ②生活史 | 了解 | 1 | ||
| (2)华支睾吸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②实验诊断 | 掌握 | 1 | ||
| ③生活史 | 掌握 | 3 | ||
| ④致病 | 掌握 | 4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2 | ||
| (3)布氏姜片吸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②实验诊断 | 掌握 | 1 | ||
| 了解 | ||||
| ③生活史 | 3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二、医学蠕虫 | 2.吸虫 | ④致病 | 了解 | 4 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2 | |||
| (4)卫氏并殖吸虫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①形态 | 1 | |||
| ②生活史 | 掌握 | 3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掌握 | 4 | ||
| ④致病 | 掌握 | 2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(5)斯氏狸殖吸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了解 | 1 | ||
| ②生活史 | 了解 | 1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2 | ||
| ④致病 | 了解 | 3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4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4 | 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|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
| (6)日本血吸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|||
| ②生活史 | 掌握 | |||
| 2.吸虫 | ③致病 | 了解 | ||
| ④免疫 | 了解 | |||
| ⑤实验诊断 | 掌握 | |||
| ⑥流行 | 了解 | |||
| ⑦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(1)概述 | ||||
| ①形态 | 了解 | |||
| ②生活史 | 了解 | |||
| (2)链状带绦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|||
| ②生活史 | 掌握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|||
| 二、医学蠕虫 | ④致病 | 熟练掌握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3.绦虫 | (3)肥胖带吻绦虫 | 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|||
| ②生活史 | 掌握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|||
| ④致病 | 掌握 | |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4)细粒棘球绦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|||
| ②生活史 | ||||
| ③实验诊断 | ||||
| ④致病 | ||||
| ⑤流行 | |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5)微小膜壳绦虫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1 | ||
| 二、医学蠕虫 | 3.绦虫 | ②生活史 | 2 | |
| ③实验诊断 | 3 | |||
| ④致病 | 4 | |||
| ⑤流行 | 4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1)溶组织内阿米巴 | 1 | 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掌握掌握掌握了解了解 | 1 | ||
| 1.阿米巴 | ②生活史 | 3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2)非致病阿米巴 | 了解 | 3 | ||
| (3)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| 了解 | 3 | ||
| 三、医学原虫 | (1)杜氏利什曼原虫 | 1 | ||
| ①形态 | 掌握了解掌握 | 3 | ||
| ②生活史 | 熟练掌握了解了解 | 3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2.鞭毛虫 | ⑤流行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2)阴道毛滴虫 | 熟练掌握掌握了解掌握了解了解 | 1 | ||
| ①形态 | 3 | |||
| ②生活史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致病 | 2 | |||
| ⑤流行 | 2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||||
| (3)蓝氏贾第鞭毛虫 | 掌握 | 1 | ||
| ①形态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②生活史 | 了解 | 3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掌握 | 3 | ||
| 2.鞭毛虫 | ④致病 | 掌握 | 4 | 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2 | ||
| (4)其他鞭毛虫 | 了解 | 2,3 | ||
| (1)疟原虫 | ||||
| ①形态 | 熟练掌握 | 1 | ||
| ②生活史 | 掌握 | 1 | ||
| ③致病 | 了解 | 3 | ||
| ④免疫 | 了解 | 2 | ||
| ⑤实验诊断 | 熟练掌握 | 4 | ||
| ⑥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了解 | ||||
| ⑦防治原则 | 2 | |||
| 三、医学原虫 | (2)刚地弓形虫 | 掌握 | 1 | |
| ①形态 | 3 | |||
| ②生活史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4 | ||
| 3.孢子虫 | ④致病 | 掌握 | 2 | |
| ⑤流行 | 熟练掌握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(3)卡氏肺孢子虫 | 掌握 | |||
| ①形态 | ||||
| ②实验诊断 | 掌握 | |||
| ③生活史 | 了解 | |||
| ④致病 | 了解 | |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|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|||
| (4)隐孢子虫 | 掌握了解掌握 | 1 | ||
| ①形态 | 3 | |||
| ②生活史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3.孢子虫 | ④致病 | 熟练掌握 | 4 | 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2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2 | ||
| 结肠小袋纤毛虫 | ||||
| 三、医学原虫 | ①形态 | 了解 | 1 | |
| ②生活史 | 了解 | 1 | ||
| 4.纤毛虫 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2 | |
| ④致病 | 了解 | 3 | ||
| ⑤流行 | 了解 | 4 | ||
| ⑥防治原则 | 了解 | 4 | ||
| 1.概述 | 形态与分类、生态学、危害 | 了解 | 1 | |
| 概述 | 了解 | 1 | ||
| 形态、发育与变态 | ||||
| (1)蚊 | ||||
| ①我国主要传病蚊种、蚊与疾病关系 | 掌握 | 1,2 | ||
| ②形态、生活史、生态 | 了解 | 1,2 | ||
| 了解 | ||||
| ③防治原则 | 3 | |||
| (2)蝇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1 | ||
| 四、医学节肢动物 | ①形态、生活史、生态 | 2 | ||
| 2.昆虫纲 | ②我国常见蝇种、与疾病关系 | 3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防治原则 | ||||
| (3)蚤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1 | ||
| ①生活史与生态 | 2 | |||
| ②与疾病的关系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防治原则 | ||||
| (4)虱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1 | ||
| ①形态、生活史与生态 | 2 | |||
| ②与疾病关系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防治原则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(5)其他昆虫 | ||||
| ①蜢 | 了解 | |||
| 2.昆虫纲 | ②蚋 | 了解 | 1,2 | |
| ③虻 | 了解 | |||
| ④臭虫 | 了解 | |||
| ⑤蜚蠊 | 了解 | |||
| (1)蜱 | ||||
| ①形态、生活史与生态 | 了解 | 1 | ||
| ②与疾病关系 | 了解 | 2 | ||
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3 | ||
| ④流行、防治原则 | 了解 | 4 | ||
| 四、医学节肢动物 | (2)疥螨 | 了解 | 1 | |
| ①形态、生活史与生态 | 了解 | |||
| ②致病 | 2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3.蛛形纲 | ③实验诊断 | 了解 | 3 | |
| ④流行、防治原则 | 4 | |||
| (3)蠕形螨 | 掌握了解了解了解 | 1 | ||
| ①形态、生活史与生态 | 2 | |||
| ②致病 | 3 | |||
| ③实验诊断 | 4 | |||
| ④流行、防治原则 | ||||
| (4)其他螨类 | 了解 | |||
| ①革螨 | ||||
| ②恙螨 | ||||
| ③尘螨 | 了解 | 2,3 | ||
| ④粉螨 | 了解 | |||
| 了解 | ||||
| (1)粪便检查 | 了解 | |||
| ①虫卵计数法 | ||||
| ②直接涂片法 | ||||
| ③浓集法 | ||||
| 五、检验技术 | 1.病原检查 | ④毛蚴孵化法 | 掌握 | 4 |
| ⑤钩蚴培养法 | 掌握 | |||
| 掌握 | 4 | |||
| 掌握 | ||||
| 续表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⑥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| 掌握 | |||
| ⑦常用原虫检查染色法 | 掌握 | |||
| (2)肛门外检查 | 了解掌握 | 4 | ||
| ①肛门周围蛲虫成虫 | 4 | |||
| ②肛门周围蛲虫虫卵检查 | ||||
| (3)血液及骨髓检查 | 掌握掌握 | 4 | ||
| 1.病原检查 | ①检查微丝蚴 | |||
| ②检查疟原虫 | ||||
| (4)其他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|||
| ①痰液检查 | ||||
| 五、检验技术 | ②尿液和鞘膜积液检查 | 4 | ||
|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 | ||||
| ④前列腺检查 | ||||
| ⑤十二指肠液检查 | ||||
| ⑥脑脊液检查 | ||||
| ⑦浆膜腔积液检查 | ||||
| (5)活组织检查 |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| |||
| ①皮肤及皮下结节活检 | 2,4 | |||
| ②肌肉活检 | ||||
| ③淋巴结活检 | ||||
| ④肠黏膜活检 | ||||
| (6)人工培养和动物接种 | 了解 | 4 | ||
| (1)皮内试验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|||
| 2.免疫学检查 | (2)尾蚴膜反应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1,4 | |
| (3)环卵沉淀试验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|||
| (4)间接血凝试验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|||
| (5)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|||
| (6)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、应用 | 掌握 | |||
| 3.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4. DNA 探针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| 了解 | 4 | ||
|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| ||||
| 单 元 | 细 目 | 要 点 | 要求 | 科目 |
| 一、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| 1.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| 掌握 | 1 | |
| 2.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| 掌握 | 1 | ||
| 1.医患关系 | 熟悉 | 1 | ||
| 二、医学伦理道德 | 2. 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| |||
| 3. 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 | ||||
课程推荐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10号